

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图片展·昌吉站”在昌吉学院昌吉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开展。展览旨在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宫和昌吉州丰富的文物古籍资源,深入挖掘、系统阐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,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。州党委常委、统战部部长高峻参加活动。--【详情】
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”唐代诗人岑参在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中,将北庭的壮美景色跃然纸上。时隔一千多年,2025年5月1日,《昌吉回族自治州北庭故城遗址保护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正式施行,为这座见证丝路风云的遗址构筑起法治屏障。--【详情】
走进博物馆,与兵马俑对话,看唐三彩起舞,听楼兰美女的私语,体会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的震撼……我们能感受到血脉里汩汩流淌着的中华民族基因,以及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。--【详情】
吐鲁番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,不仅体现了地域间的交流,还展示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,是历代中央政权治理新疆的有力见证。--【详情】
新疆各族人民在同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,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亲缘关系,逐渐形成血脉相融、骨肉相连,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,多元一体、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--【详情】
中华文明于多元激荡中孕育发展,在开拓求索中赓续传承,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文明。从炎黄造物到尧舜启智,自汉唐气象至明清政制,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,如同深扎在神州大地的虬劲根脉,滋养着每一根中华叶脉。新疆大地自古就融入中华文明共同体的演进历程,多元一体的中华风貌在边疆沃土中持续生根绵延。--【详情】
今天,不论是近看蓊蓊郁郁的胡杨,还是远观充满生机的绿林,我们都能感受到参与防沙治沙的各族干部群众微光成炬、誓不让黄沙侵家园的决心,看到且末这座“风沙城”在“死亡之海”实现的绿色蝶变,见证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史。--【详情】
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,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,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、经济上的相互依存、情感上的相互亲近,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。新疆这片广袤疆域的灿烂历史,始终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。从先秦时期玉石之路的驼铃交响,到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;从近代反帝斗争的血火淬炼,到今天“一带一路”的开放包容,新疆各族群众以中国一体的高度认同、文化熔炉的创新活力、命运与共的精神纽带,书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边疆史诗。--【详情】
将传承与弘扬昆仑文化融入文化润疆的时代课题,用昆仑文化的丰富养分润泽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家园,对于激发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,增进身份认同与家国认同,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。--【详情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