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!
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
典型案例及风险提示
一、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
(一)案例标题
关闭医疗险账户的陷阱
(二)案例介绍
中国人寿昌吉州分公司运营服务部接到客户张女士反映,她接到自称“微信平台客服工作人员”的电话,告知其名下投保的医疗险保单存在异常,需立即核实信息,对方要求张女士配合操作,否则当天下午22点后将自动扣款2000元。
接到电话后,张女士感到疑惑。她立即联系中国人寿昌吉州分公司进行核实。工作人员敏锐察觉到异常,通过分析对方电话内容,确认张女士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。工作人员随即提醒张女士:
1.切勿轻信陌生来电。对方冒充客服人员,利用“保单异常”“扣款”等话术制造恐慌。
2.不要进行任何手机操作,避免泄露个人信息或转账。
3.立即停止与对方联系:防止进一步被骗。
在中国人寿昌吉州分公司工作人员的及时提醒下,张女士避免了资金损失,成功识破了这起电信网络诈骗骗局。
(三)案例提示
(一)警惕冒充客服的电话:保险公司不会通过电话要求消费者提供银行卡信息或短信验证码。
(二)核实信息来源:接到类似电话后,应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客服渠道核实情况。
(三)不点击陌生链接:切勿点击陌生链接或扫描不明二维码,避免个人信息泄露。
(四)不给陌生账户转账:不要轻信,不随易操作转账。
二、风险提示
(一)风险提示标题
识别诈骗风险,守护资金安全。
(二)风险介绍
近年来,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升级,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,冒充各类平台客服,以“关闭医疗险账户”“保单异常”“理赔退款”等为由,诱导消费者提供银行卡信息或转账,导致消费者资金损失。此类诈骗具有隐蔽性强、迷惑性高的特点,消费者需提高警惕。
(三)风险提示
1.识别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段。一是冒充各类平台客服,以“关闭医疗险账户”“保单异常”“理赔退款”等为由诱导消费者操作。二是发送虚假链接或二维码,要求消费者填写个人信息或支付费用。三是利用伪基站发送虚假短信,诱导消费者拨打诈骗电话。
2.保护个人信息安全。一是切勿向陌生人透露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。二是定期修改密码,定期修改密码,避免使用简单密码或相同密码。
3.核实信息来源。一是接到自称各类平台客服的电话或短信时,应通过官方客服电话或app核实信息。二是不轻信陌生电话或短信中的内容,尤其是涉及资金操作的要求。
4.增强风险防范意识。一是不点击陌生链接,不扫描不明二维码,避免个人信息泄露。二是安装反诈app,及时接收防诈骗提醒。
5.及时报警处理。一是如发现被骗,应立即拨打110报警,并联系银行冻结账户,减少损失。二是保留相关证据,如通话记录、短信内容等,协助警方调查。
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,消费者需时刻保持警惕,增强风险防范意识,保护个人信息安全。中国人寿昌吉州分公司也会积极加强宣传教育,帮助消费者识别和防范此类诈骗,共同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(通讯员:于莉)
尊龙ag旗舰厅官网官方入口的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