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家四代传承一曲乡愁-尊龙凯时国际娱乐
字体:
a a. a-丝路昌吉/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喻兰 陈秀梅 通讯员 程勇
9月的呼图壁县,秋阳正好。记者推开二十里店镇小土古里村窦永虎家的朱红铁门时,耳畔传来一阵清亮的三弦调子。百年老榆树下,窦永虎弹着三弦,妻子高建霞正在儿子窦世鹏的指导下,排练改编的新疆曲子《钉缸》。红砖墙上“新疆曲子文化大院”的牌子在阳光下格外醒目。袅袅曲声仿佛诉说着一个家族与新疆小曲子绵延百年的不解情缘。
西迁路上的曲声
窦家与曲子的缘分,要从祖辈挑着扁担西迁说起。当年从山西大槐树出发时,祖辈一路走,一路唱,曲声成了漫漫迁徙路上的慰藉,最终,家族在新疆沙湾落地生根,曲子也在窦家的生产生活中代代相传。从窦永虎太爷辈的拓荒,到爷爷辈会弹各种乐器,再至父亲窦福贵与叔伯的执着坚守,让新疆曲子在这个家族中延续百年。
在窦永虎的记忆中,父亲窦福贵13岁就弹得一手好三弦,农忙时扛着锄头下地,农闲时赶着马车走村串户,车辙印到哪,曲声就传到哪。跟同行切磋时,他也注意学习各地的艺术元素。正是像他这样,一代代艺人在传承中不断吸收、融合,让源于陕西曲子、兰州鼓子等地的民间艺术,与哈萨克族、维吾尔族、锡伯族的音乐元素相交融,最终慢慢“酿”出了新疆曲子独一份的风味。
后来,窦福贵定居呼图壁县白疙瘩村(现小土古里村),还拉着志同道合的村民组建了曲子队,《张连卖布》《小放牛》的调子,一到农闲就飘满乡野。
在窦永虎的记忆里,儿时家里的土炕就是最生动的戏台。农闲时一家人常常围坐在一起,弹三弦、拉四胡、唱曲子,那充满烟火气的曲子便悠悠地飘荡开来。父亲不只会唱老段子,还爱把村里的新鲜事编进唱词,谁家盖了新房、谁种的庄稼收成好,都能变成曲子里的故事。

高建霞与窦永虎在表演新疆曲子。记者喻兰 摄
琴弦上的坚守
为了传承新疆曲子,三十多年来,窦永虎的学艺之路从未停歇。二十出头时,他便踏上了艰辛的学艺之路。“那时交通不便,冬天挤班车,夏天骑摩托,最远跑到塔城。” 他从本不宽裕的收入中挤出200多块钱买了一台小录音机,走到哪录到哪。他一边记录老艺人的唱腔,一边抓紧抄写唱词,归来后反复揣摩,直至完全掌握。
“那时候就一个念头,一定要让曲子传下去,不能在我这里断了弦。”窦永虎动情地说。
在他的努力下,小院里的曲声,传到了更广阔的舞台。他成立的曲子剧团,如同一个“流动的戏台”,常年扎根基层:春天在田间地头开唱,夏天去社区广场亮嗓,秋天赶上乡村大舞台,冬天凑“村晚”的热闹。村里的安居房、乡亲们的欢声笑语、各民族团结的暖心故事,都成了他参与创编的现代曲子剧《阿同汗》《十唱共产党》《党的恩情说不完》《美丽的一座城》的鲜活素材。
“曲子就是咱们农民的心里话。”窦永虎说。
慢慢地,窦永虎的曲子剧团成了呼图壁县人尽皆知的“文化名片”。剧团的“粉丝”也越来越多,连县文化馆的干部哈里木拜克·卡肯都成了窦永虎的“铁杆粉丝”,常找窦永虎请教弹唱技巧。
2023年呼图壁县“群众村晚”的首场演出上,窦永虎的剧团参与表演《十唱共产党》,台下的各族观众跟着一起唱,把整场演出的气氛推到了高潮。
如今,窦永虎已是昌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新疆曲子代表性传承人、自治区高级民间艺术师。
舞台上的接力
窦世鹏的童年,始终萦绕着新疆曲子的旋律。2003年,6岁的他第一次跟着父亲窦永虎登台,心里就悄悄埋下了艺术的种子。2013年,昌吉州艺术剧院和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合办新疆曲子人才委培班(大专),在父亲的支持下,正在读初三的窦世鹏果断报了名。
在山西的三年,窦世鹏练习基本功吃了不少苦:每天天不亮就起床“拿大顶”,一上午翻跟头、劈叉、压腿,练到腿抽筋是常事。可每次寒暑假回家,他只给父母表演新学的功夫,从不提受过的苦。2016年回到昌吉州艺术剧院后,他又专攻“唱念”;第一次汇报演出时,他在台上完成高难度动作的瞬间,台下的高建霞忍不住哭了,窦永虎也红了眼眶——儿子不仅接住了传承新疆曲子的接力棒,还走得比自己远。2018年,窦世鹏正式成为昌吉州艺术剧院新疆曲子剧团的专业演员。
然而,演得越多,窦世鹏越感到能力提升遇到了瓶颈。“导演说戏,我能听懂,唱腔、身段也都学过,可一到台上,就是结合不到一块儿。” 这种“隔着一层”的痛苦,让他决心报考中国戏曲学院的导演专业研究生。
“导演能看到全局,知道怎么让一段曲子真正活起来。”他希望未来能自己排戏,让新疆曲子的表达更贴近当下这片土地的真实生活。他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鼎力支持。

窦世鹏改编新疆曲子传统戏《钉缸》时,没有规范曲谱,他就听父亲窦永虎弹三弦找音调。记者喻兰 摄
老榆树下的新声
这个暑假,窦家的院子格外热闹。窦世鹏一直忙着改编、排练传统戏《钉缸》。他在保留原味儿的基础上,力求情节更流畅,人物更生动。没有规范曲谱,他就反复听父亲弹奏,常常琢磨到深夜。“改的时候不能丢了老味儿,但也得让年轻人能听懂。”窦世鹏说,他的研究生论文《经典剧目复排的守正与创新》,写的就是这次改编的心得。
窦永虎常坐在一旁,偶尔递杯茶,提点建议。“我年轻时,觉得把老辈的东西原样守住就行了。”窦永虎看着儿子,语气里有了新的感悟,“但现在世鹏让我明白,只守是守不住的。曲子得像这棵老榆树一样,根扎得深,枝叶还得迎着新风向生长,才能真正活在当下。”
夕阳西下,窦永虎的弦声再起,窦世鹏与母亲高建霞的唱和也随之响起。百年榆树下,四代人的乡愁与新生,都融在这袅袅曲声里,守着根,迎着光,生生不息。